| | 聯絡資訊 | 回首頁


接引佛,南北向各一尊,前尊是朝北,大殿後方廣場前的那尊是朝南,南北代表大殿的座向。 兩尊接引佛有兩大不同點,就是手與背光。先講手的部分,山門的接引佛,其手是比廣場的接引佛的手俯伸得更低、更迫切,這表阿彌陀佛的悲願。這裡是迎接眾生的第一站,阿彌陀佛迫切地要接引眾生。眾生一旦進入山門,就是念佛人,阿彌陀佛也就安心了。只要我們相信念佛,就等同於在阿彌陀佛的座下一樣,不會被遺落,所以廣場接引佛的手就沒那麼迫切了。 背光部份最大的不同,是因山門接引佛空間的關係,背光是設計插銷式的,這個背光比較大、比較圓,比較扁,因為是插銷式的關係,所以沒有弧度。

接引佛的總高度約十七尺,材質是福建當地的白石,在福建,石礦很多,也很普遍,為免混亂,所以都用數字編號來區分。但只有白石才能打造佛像,石頭中若有很多黑斑的話,佛像就不莊嚴;若佛像用黑色的石頭,就會變成非洲佛了。 彌陀之家前殿供奉的韋陀伽藍菩薩的石材,是山西出產的,這種石頭的密度、硬度都非常高,且質感還算不錯。比福建的白石還要好,但是比較暗色,所以只能打造護法。 這款佛像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兩尊,除了這兩尊還有一尊,現今在嘉義崎頂。當初師父上人想打造一尊動態的接引佛,可是在大陸很多雕刻師,幾十年雕的就是靜態的佛像。現在要把它做成動態的,平面的動態還不難,但要做成三百六十度的立體感就很難了,不是他們能想像的。所以,第一尊接引佛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才完成。

當時師父上人只拿一張接引佛的平面圖,到大陸與他們溝通。師父上人跟他們講很多的概念,包括佛的悲心,希望他們可以把佛的慈悲表現出來。另外,身材的線條比例,不能粗礦,佛像要很莊嚴,但手指頭,手掌,腳,腳掌要厚,這個很重要。佛的身體不能虛胖,虛胖就不莊嚴,還有背光的比例,都要考量到。 還有動態的蓮花,蓮花是最難克服的,他們從來不願意也不想做的就是開花的蓮花,雕刻蓮花打開破損的機率非常大。但師父上人知道他們有技術,可以做得到的,所以要求一定要花開,不能像一般蓮花就只有平面靜態的那種層次,不好看、不莊嚴也不生動,即使阿彌陀佛再生動,站在僵硬的蓮花上也會變得不協調,後來師父上人再請專業畫圖,畫出立體層面圖。





這尊佛像用了兩年半的時間,從泥塑雛型不斷地調整,師父上人跑大陸大概有六、七趟,就是為了這尊佛像。每次去大陸,若溝通無法達到共識時,就停下來,之後再慢慢談。師父上人還要做很多的儀態給他看,讓他們知道肩膀、手應該要怎樣擺放,身體要怎麼傾迎。最後佛像完成時,傾迎的頭變成是歪的頭,花也沒有開。後來師父上人的一位戒兄看到了這尊佛像,很歡喜就請回去,現在供在嘉義崎頂。


第一尊接引佛大約十六尺三的高度,師父上人覺得那尊的比例,腰部、身材不夠長,所以重新打造這一尊拉到十七尺高。這一尊就是廣場的那一尊,確定沒有問題後,再打造第二尊。所以這尊佛像堪稱是獨一無二的。現在寺裡的阿富汗玉佛、漢白玉佛,都是以這個模型去打造,只是材質和比例不同而已。

有一個三十多年經驗的佛像木雕師,今年初來找師父上人,本來是要跟師父上人談會客室「南無阿彌陀佛」的雕刻,但他從一下車看到接引佛,就沒有機會再跟師父上人談那個雕刻的事了。他說他從來沒見過有誰能雕出這種慈悲神韻的佛像,而且是動態的佛像。以他的經驗,在整個中國是不可能找到的,他讚歎到了極點,一直問為什麼能雕出這不可思議的佛像。師父上人對他說,念佛人才能做到,你不是念佛人,是雕不出這種慈悲、莊嚴的法相。


一般雕佛像的師傅都帶有利益的心態,大陸的雕刻師沒有學佛,甚至連人間善行的概念也沒有,只是為了糊口飯吃,所以,他們雕的佛像就會很僵硬,雕不出佛韻。佛像是有生命的,是會綻放出佛的慈悲光輝,而不是僵硬的石頭擺在那裡而已。 在佛像雕刻期間,每一刀師父上人都要親自監督,雕刻師都會傳照片給師父上人看,沒問題才能再下刀,若有問題就要好好溝通。從哪裡下刀?要表達的感覺是什麼?問題在哪裡?比例在哪裡?對於佛像,師父上人是極為用心與執著。有人會說師父上人很執著,沒錯!師父上人非得執著阿彌陀佛不可,六字洪名要執著,阿彌陀佛法像要執著,這就叫執持名號。我們人道眾生就是具足這種執著的天性,佛要我們人道眾生去除執著是很困難的,既然執著改不掉,那就執著在有功德的事情上,比如對阿彌陀佛的法像、名號執著,這樣也可以成佛。

我們現在也雕了一些小尊的佛像,尺寸約42公分*48公分的縮小版。雕好以後也可以跟大家結緣,家裡要供奉也行。佛像很莊嚴,是無上莊嚴的阿彌陀佛法相。